本文目录一览
调查显示经常上网的大学生占绝大部分 比全达87.3%
青少年的心智相对于成年人而言尚不成熟,他们的自我辨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都相对较弱,沉迷网络已成为许多中国家庭的“烦恼”。 究竟有多少青少年将上网视为生活必备?又有多少青少年犯罪缘起于网络游戏中的道具消费?网络游戏究竟有什么“魔力”让如此多孩子为之疯狂?14日发布的《青少年网络游戏安全指数报告(下)》给出了一些答案。A 最消耗时间:44%大学生选网游
本次数据报告是在110704个样本量的基础上做出的。调查显示,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几乎整个青少年群体。
根据对不同年龄段上网频率的调查,小学生中,偶尔上网人群占比86.4%,中学生为86.6%,大学生为12.7%;小学生经常上网人群占比11.6%,中学生为13%,大学生经常上网者则占绝大部分,为87.3%。两项数据反映了这一不容置疑的事实: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上网行为中选择“网络游戏为最消耗时间的活动”的大学生的占比最大,为44%,小学生为11.7%,中学生为17.2%。可见,在大学,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网络游戏当成了自己最主要的网络行为。
B 玩网游原因:过半寻虚拟刺激
相比而言,“网游”对大学生影响较大,中小学生绝大多数有家长监护,学校老师也管控较严,因此影响较小。
那么,究竟什么原因,让青少年选择网络游戏?调查发现,男性中玩网游的原因选择“受周围同学影响”的占45.1%,女性中这一比例为34.9%。男性中选择“逃避现实,追求虚拟世界的刺激和成就感”的占44.8%,女性中这一比例达57.1%。男性中选择“为了得到某些才能的锻炼”的占13.1%,女性中占13.3%。
而以学生群体划分,选择“为了逃避现实,追求虚拟世界的刺激和成就感”而玩网游的小学生占20.9%,中学生占19.7%,大学生高达95.9%。这表明,大学生有更多的人将网络游戏视为放纵自己的手段。
C 网游中消费:道具消耗为主流
在青少年玩家的问卷中,游戏消费情况最令人深思。
调查数据显示,每月花费500元以下的小学生占比为3.2%,中学生为20.6%,大学生为21.9%。花费500元-2000元的小学生占0.5%,中学生为3.6%,大学生为1.6%。超过2000元的小学生比例接近于零,而在中学生中这一比例为0.3%,大学生中为0.6%。
对“游戏消费来源”的调查数据显示,网游消费来源于压岁钱的占比18.5%,来源于生活零用钱的占比32.8%,而找借口向家人要的最多,为37.1%。用其他一些非正常手段获得金钱去玩网游的占11.6%。
而对3600位青少年群体进行“游戏中主要消费”去向调查时,数据显示:买“点卡”和游戏时间的占22.5%,购买游戏装备的占37.7%,购买“宝石”等道具提升战斗力的略高,约为39.8%。这反映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在多数玩家的游戏消费中,道具的消耗已成为当前的主流。报告提醒,这也验证了为什么国内游戏行业中,多数网络游戏普遍把利用道具提升战斗力作为吸金设计的重点。
这部分青少年玩家在问卷中表示,花了一些钱但不会超过自己支付能力的占比最多,为69.5%;而花了很多钱,有时超过自己支付能力的占比8%。
D 消费后感受:自责者超过一半
本期报告特别推出了“游戏中消费动力和消费感受”的可视化数据。图表直观地表明,“为体验受人尊敬的江湖地位而在游戏中消费”的群体占比19.4%,“受各种充值奖励的刺激而消费”占比为30.2%,“遭受各种消费陷阱的诱惑”占24.8%,“被其他玩家虐待而失去理智消费”的占25.7%。这说明,属于非理性的冲动消费占了绝大多数。
而在游戏消费后“没有感觉,平静对待”的仅占比6.4%,“感觉无奈愤怒,被游戏规则绑架”的占30.7%,“因为一时冲动,事后后悔自责”的占比最高,达50.8%,“感觉痛快,体验到特权带来刺激”的占12.1%。这表明,在网游消费后,大部分玩家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
报告撰写者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说,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内目前很多网络游戏的设计理念并非带给玩家快乐,而是将利用人性的弱点“绑架”玩家意志以达到吸金目的作为游戏设计的原则。
大学校园调查该调查什么好呢
1、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程度与父母养育方式及人格特征的关系;2、大学生活中对于资源利用情况的问卷调查;
3、关于新生大学生活规划的调查问卷;
4、当代大学生活和校园商业问题的调查问卷;
5、大学生活与高中之异同的调查问卷;
6、大学生活究竟应该如何度过的调查问卷;
7、网络游戏与当代大学生学习状态的调查问卷;
8、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问卷;
9、关于大学生上网行为的调查问卷;
10、关于新生加入社团的调查问卷;
11.大学生心理负担状况的调查问卷;
12.大学生创业者的调查问卷;
沉迷网络游戏调查报告 300字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庞大的信息数据和信息高速公路等要素构成的互联网,特别是电脑游戏也随之发展起来。近年来,网络游戏犹如雨后春笋,迅速占领整个游戏市场,将人们带入了全新的网络时代。但是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不少中学生玩的过程中无条件地接受网络提供的信息,接受它的教育,好坏不分,一概接受。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么多中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呢?这种沉迷于网络游戏会有什么危害?带着种种问题,我们对“中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因素”展开了调查。一 究纪实结论报告:
调查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一)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学生上网的人数占的比例越来越多,在各方面都发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网络环境和社会环境方面,因此我们通过:
1、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的方式对“网络游戏”有初步的了解。
2、制定调查问卷发放。
3、进入网吧实际体验中学生在打网络游戏的种种行为。
4、对一些常常玩网络游戏的中学生进行采访。
5、通过所得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其对中学生的影响。
6、分析、总结出报告。
7、有关专家的看法及措施。
8、教师的评论。
(二)1、通过上网了解到,2005年11月22日,国内第一个青少年网络调查报在京发布。由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主持的这个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络成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13.12%,13岁—17岁的中学生群体成为“网络重灾区”。报告还推出了国内首个网瘾评测与判定的标准是:网民有网瘾有一个前提条件,即:上网给网民的学习、工作或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带来不良影响。在这一前提下,只要网民满足以下三个补充条件的任何一个,就可以判定他有“网瘾”。这三个条件是:(1)总是想着去上网;(2)每当因特网的线路被掐断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上网时会感到烦躁不安、情绪低落或无所适从;(3)觉得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或更能实现自我。在网瘾的三个补充条件中,满足的条件越多,则其网瘾的程度越深。
2、青少年网瘾现象在我国已经不容忽视,需要引起多方面的关注。除了现有的数量庞大的青少年网瘾群体外,资料结果显示:在非网瘾群体中,另有约13%的青少年在网瘾倾向。男性青少年网民成瘾的比例(17.07%)约比女性青少年网民(10.04%)高出7个百分点,这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三)这次调查问卷的发放地点为学校、网吧。实地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0份。本次问卷的内容和数据统计如下:
1、性别:
2、你是否经常上网? 是()否()
3、你上网的地点? 在家()网吧()其它()
4、你上网的目的? 查资料()玩游戏()聊天()
5、你认为上网对学习是否有影响? 是() 否()
6、你上网的时间限制? 1—2小时() 2—4小时() 4小时以上()。
问卷调查数据统计显示:中学生男性的比例是85%,女性所占的比例为15%,上网男性比女性多很多。经常上网的中学生有40%,偶尔上网的有60%在家上网的有10%,在网吧上网的有80%,其它的有10%,上网查资料的比例30%,玩游戏和聊天的有70%,上网对学习有影响的比例为90%,10%的人说上网对学习没有影响。上网1-2个小时的比例为20%,2-4个小时的比例为70%,4个小时以上的有10%由此可以看出本地的青少年沉迷网络的情况非常严重。对家庭、社会、学校、对自己都有危害,对此有关方面,应积极引导。并不是说玩网络游戏都有害,应阻止或禁止中学生玩,这是不现实的。正如比尔·盖茨说:“我13岁的时候编出一个软件程序,目的就是为了现三连棋”。面对包含了丰富懂得文化内涵,较多的科技含量和多样学习的网络游戏。最好的态度是积极引导,要进行正确的引导;首先需要对游戏及网络游戏有正确的认识
二、结论和建议。
(一)原因分析及网络游戏对中学生的影响。
1、现在网络游戏设计都是根据学生好奇冒险的心理特点而设计的,场面惊险刺激,游戏一关接着一关,引着你要玩下去,要想“通关”,就得连续“奋战”,这虽不像烟酒、毒品等物质的依赖力量大,但在虚拟世界的信息刺激下,玩者普遍感受到在现实世界体会不到的快乐感,随着乐趣不断增强,欲罢则不能,久而久之成瘾。
2、我曾在板纸上看到过这样一则新闻:一个中学生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吃不喝。父母工作忙,叫了几次就上班了。在房内玩游戏聊天几天几夜后,因劳累过度当场身亡。在这则新闻告诉了我们,网络是多么的可怕呀,它一个无形的凶手,它比杀人凶手还可怕。根据资料所知,现在大多数家长为了孩子成才,一般都为孩子买电脑。也正因为这样,使得大多数孩子都沉迷于网络电脑,以致于无法自拔。有些孩子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中,造成体质下降,患上眼病甚至神经衰弱,有些甚至为了能玩游戏而去抢、去偷、去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导致他们走上犯罪之路。
3、显示,男生比女生上网人数多更容易染网瘾。有关专家解释说,男性青少年更富好奇心和冒险精神,而女性更为稳键保守。青少年成长期的男性往往思维较为活跃,自制能力较差、好动,往往被视为“顽皮”。而女性则自控能力较好;好静,视为“乖顺”,她们往往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当我们在临高二中某班开展调查时发现大多女生对网络游戏没兴趣,相反,男生们却都对网络游戏非常迷恋。在校园中,关于网络游戏的术语是他们的“行话”,谁的游戏技巧高,谁玩得游戏多,就会受到更多的“尊重”。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许多学生就会努力“砖研”,从而不自觉地沉溺其中。并且一周内玩游戏在4个小时以上的有70%。
4、糊了道德认知,淡化了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在地采访了解到,中学生喜欢的游戏类型为:角色扮演类、第一人称射击类、冒险类、赛车类、智力类。他们经常玩的游戏有美国的《反控精英》、《穿越火线》、韩国的《传奇》、台湾的《大富翁》、日本的《生化危机》等。
5、络游戏大多以“攻击、战斗、竞争”为主要成份是未成年人长期玩飚车、砍杀、爆破、枪战等游戏,大多数游戏告诉青少年却少年的却是尔虞我诈、弱肉强食和勾心斗角,这些内容容易使他们模糊了道德认知,淡化了游戏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成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目前,因为玩电子游戏而引发的道德失范、行为越轨甚至违法犯罪的问题正逐渐增多。
事例1;在广东的飚车族撞人造成多人死伤事故。
事列2:少年抢劫团伙落网西安雁塔警方。
抓获的6名涉嫌抢劫的犯罪嫌疑人年龄均在14—15岁,正是长期的沉湎于网络游戏的结果。
事列3:目前的网络游戏大多是收费游戏,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个弊端——“金钱问题”
6、于目前的网络游戏大多是收费游戏,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个弊端——“金钱问题”:网络游戏的内容不外乎练级和买装备,然而这些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金钱。随着上网时间的增多,上网费也在不断增高。而且,玩游戏所需的游戏卡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充值。这在无形中给中学生增加了经济负担。同时也荒废了学业。
7、对于网络问题,当今世界也很复杂,许多事情世界各国都在解决,各界专家都有各种各样的措施,相信以后会更加美好。
二〉专家看法及措施
中国社会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主任、政府上网工程专家委员会首批专家委员解延德: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是一种先进的工具,对互联网的盲目无视是自欺欺人,对互联网的回避则代表着愚昧落后。让青少年学习互联网、运用互联网,意义重大。要让青少年正确学习、使用网络,在接触网络的过程中吸其精华、避其糟粕,就必须建立、完善良好的网络文化。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三夕:
成年人要找到与上网青少年进行平等沟通的有效方式,首先必须认真了解青少年在网上干了什么?他们为什么喜欢上网?网络给青少年提供了什么样的生活与世界?其次,成年人必须学会上网,学会如何在网上用青年人熟悉的网络语言与青少年聊天,了解他们对生活的真实想法。第三,全社会必须从法律、情感、知识、家庭、身心等多方面入手,引导青少年注意上网的内容,限制上网的时间和地点,确立一些最低限度的底线,逐步培养青少年上网的自律性。最后,要更有效地与沉迷在网络中的青少年进行沟通与交流,各级教育工作者应大力发展网络心理学、网络技术学、网络行为学、网络语言学与网络文化学等新兴的学科,丰富自身知识。
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陶宏开:
青少年沉迷上网的关键,是因为我国素质教育体系不健全,传统的说教式家教、学校应试教育体系等,都毫不留情地阻碍了青少年兴趣多样化发展的步伐。因此,要克服当前网络发展过程中,给青少年成长带来的部分消极影响,其根本就在于推广切实可行的素质教育模式,用人性化的家庭、学校教育方式来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环境。
程有清说:“现在相关法律制度要么不健全,要么有法不依。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虽然有家庭和学校、社会各方面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条款,但是可操作性不强。同时,也缺乏相应的惩罚性条款,执法力度比较弱,这都是我们应克服的情况”。.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沈绮云:
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可从以下四方面来考虑。
1..完善互联网管理的法律体系和监管机制。制定相关条例,完善互联网的管理立法和监管措施,规范互联网的信息传播;设立专门的互联网管理机构;严格对进口游戏的审查制度,积极推进游戏软件的年龄分级制。
2.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网络系统。大力扶植儿童网站的建设,通过网站向未成年人提供适合他们的文化艺术作品和文化艺术活动。
3.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教育。
4.积极发展国产电子游戏产业。
三教师评价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已经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主题活动中的指导者、参与者,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学生才是活动的主角,只有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从而在研究活动中解决问题。这次研究性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收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很积极。在活动中能够主动提出设想和建议、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动手动脑、积极讨论问题。
(2)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精神。能够与其他成员团结协作,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主动给别人提供建议、设想,并且能够认真倾听和采纳别人的意见,能互相配合共同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3)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激发了探究欲望与创新精神,提高了实践能力,锻炼了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学会了运用多种方法表述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并且可以通过成果展览和研究结果反映出来。
- 随机文章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