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今看官们对“阿玛拉王国训练师位置图”可能比较关注,兄弟们都需要了解一些“阿玛拉王国训练师位置图”的相关知识。那么小编同时在网络上收集了一些关于“阿玛拉王国训练师位置图””的相关内容,希望看官们能喜欢,同学们快快来学习一下吧!(注1 本文 为 田园泥土香教育于 2020-12-05 21:04首发【搜狐自媒体】原标题《第九章 母亲教子:是否知道孩子的教育也有“有效期”?(中)》今天重新修改于【头条】)
(注2 本文 为 田园泥土香教育 母亲教育学 系列 《母亲教育学:母亲教育孩子的驾驶证与方向盘》部分章节)
在上一节(第九章 母亲教子:是否知道孩子的教育也有“有效期”?(上)),我们谈到孩子的优秀,不是先天遗,还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下面,我们通过“狼孩”与“野人”故事,看一看,为啥0-7岁儿童期是人的成长黄金期?
第二节 “狼孩”与“野人”故事的启示:0-7岁儿童期是人的成长的黄金期一、关于“狼孩”:就是婴儿被狼“抚养”的孩子何谓“狼孩”?
“狼孩”【百度百科】是这样介绍——“狼孩”是指从小被狼攫取并由狼抚育起来的人类幼童。世界上已知由狼哺育的幼童有10多个,其中最著名的是印度发现的两个。
“狼孩”和其他被野兽抚育的幼童又统称为野孩。
“狼孩”,据报道,刚被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 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不吃 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狼孩” 百度百科)
此外,人们还发现过熊孩、豹孩、猴孩以及绵羊所哺育的小孩。他们也 和狼孩一样,具有抚育过他们的野兽的那些生活习性。20世纪70年代,印度又发现了一个狼孩,人们正在进一步研究,试图揭开狼孩生活的全部秘密。(“狼孩” 百度百科)
其实,所谓的“狼孩”就是婴儿被狼“抚养”的孩子,其生活习性与狼相似而已 。
下面,我们就看一看,关于“狼孩”有关故事。
二、关于“狼孩”之故事:为何其生活习性与狼相似?据媒体公开报道:1920年9月19日,在印度加尔各答西面约1000千米的丛林中,发现两个狼哺育的女孩。年长的估计8岁,年幼的一岁半。大概都是在生后半年被狼衔去的。两人回到人类世界后,都在孤儿院里养育,分别取名为卡玛拉与阿玛拉,也被称为是狼女。她们的言语、动作姿势、情绪反应等方面都能看出很明显的狼的生活痕迹。
小阿玛拉不久即死于肾炎,姐姐卡玛拉则活到1929年才死去,其时她很可能已经17岁,却始终没有学会正确地说话。不过她未死之前,却逐步掌握了部分单词和句子,并能以一些特别的语音表达自己的愿望。渐渐地,卡玛拉不再怕见其他孩子,并且爱上了自己的养母,对她不胜眷恋,还学会了玩洋娃娃,也习惯了一般人的饮食。
卡玛拉在两年后,才会发2个单词(“波、波”和叫牧师夫人“妈”)。
4年后掌握了6个单词,第7年学会45个单词。她动作姿势的变化也很缓慢。
1年4个月时,只会使用两膝步行。
1年7个月后,可以靠支撑两脚站起来。
不用支撑的站立,是在2年7个月后;到两脚步行,竟费了5年的时间,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
经过6年,她能照料孤儿院幼小儿童了。她会为跑腿受到赞扬而高兴,为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解纽扣儿)做不好而哭泣。这些行为表明,卡玛拉正在改变野孩的习性,显示出获得了人的感情和需要进步的样子。大女孩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但她直到死时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3、4岁的孩子。中国也有类似狼孩、猪孩的报道,结果和印度狼孩大致相似。
我们看到到没有?
8岁的狼孩不会行走,经过2年驯化才会独立站,再经过6年驯化才会走。这么简单的行为动作为什么要花费这么长时间训练呢,这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去探究吗?
那么,“狼孩”的故事给人类什么样的启示?
三、“狼孩”的启示:儿童错过成长的黄金期,无法回归正常的生活“狼孩”故事启示:儿童成长的黄金期,是不能错过的,人类的知识与才能不是天赋的,直立行走和言语也并非天生的本能。
对于这个问题,【“狼孩” 百度百科】是这样解释的——
人类的知识与才能不是天赋的,直立行走和言语也并非天生的本能。所有这些都是后天社会实践和劳动的产物。从出生到上小学以前这个年龄阶段,对人的身心发展极为重要。因为在这个阶段,人脑的发育有不同的年龄特点,言语的发展可能有一个关键期(发音系统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神经通路,以后要重新改变,非常困难)。错过这个关键期,会给人的心理发展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长期脱离人类社会环境的幼童,就不会产生人所具有的脑的功能,也不可能产生与语言相联系的抽象思维和人的意识。成人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长期离开人类社会后又重新返回时,则不会出现上述情况。这就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人类社会环境对婴幼儿身心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狼孩” 百度百科)
今天,我们从狼孩的故事中,可以看到,人类的孩子在婴幼儿期和狼生活在一起,能使人类的孩子在很多习性和狼一样。即便回到人类的生存环境,也无法恢复人性的本能。
那么,“狼孩”的故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1.儿童堕入“狼窝”,就是“狼崽”马克思曾经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在婴儿的适应期体现得最明显。幼儿适应环境的能力虽逊于婴儿,也还是极强的。
“狼孩”由于在动物中长大,错过了这种社会实践的机会,这就使她们的智力水平远远比不上同年岁的正常儿童。即使后期人们付出在多努力,也收效甚微。
一个几岁的儿童,即便是有再好的天赋,一旦堕入“狼窝”,那就只能成为狼崽,人,如果从小脱离了社会环境,人类特有的习性、智力和才能就发展不了。
“狼孩”刚被发现时那样:有嘴不会说话,有脑不会思维,人和野兽的区别就没有了。
这说明,儿童成长的黄金期,是不能错过的。
2.儿童成长的黄金期,是不能错过的幼儿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进行教育,孩子易于学,学得快,记得牢,一旦过了最佳时机,再进行教育,就非常困难了,教育孩子要紧紧抓住最佳教育时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3.知识是后天环境培养,不是与生俱来人类的知识和才能并非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环境中培养的。
特别是婴幼儿、少年儿童时期,与人一起生活,孩子就具有人性,与狼生活在一起,孩子就具有狼性,与好人一起生活,孩子就会成为好人,与坏人一起生活,孩子就会成为坏人,家长素质高,孩子差不了,家长腐朽庸俗,孩子难免低级趣味;必须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比如,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环境育人,身教胜于言教,境教胜于身教,用良好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培养良好习惯,同时还要注意抵御不良环境潜移默化地腐蚀侵袭,避免养成不良习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儿童堕入“狼窝”,成为“狼崽”,这一悲剧向我们揭示了,只要人自小离开人类的社会环境,就算被人类发现重回社会,但其智力和行为已与同龄人存在巨大差距,失去了早期教育的时机将永远无法追回。
所以,“狼孩”故事启示,任何教育都是徒劳,无法回归正常的生活。
与此相反还有一个例子:二战时,一名日本士兵,像“野人”一样在深山老林生活了28年,失去了说话的潜质,是如何生存?结果如何?
下面看“野人”故事,就能说明一切问题——
四、“野人”故事与启示: 成人没错过教育“黄金期”,很快就回归正常的生活二战结束时,很多日军被遗弃荒岛,部分日本军人出于拒绝投降或者是根本就没有收到消息的原因,很多士兵被遗弃在了太平洋的孤岛上自生自灭,下面,我们就看一个“在原始森林中与世人隔绝的环境中生活了28年”的人是如何生存?结果如何?
横井庄一,在原始森林中与世人隔绝的环境中生活了28年,为啥很快就会回归正常的生活?
1.“野人”的故事据【横井庄一】百度百科介绍,1944年二战时,日本一名士兵叫横井庄一,在东南亚大森林里迷了路。他只好独自一人,像野人一样生活了28年,失去了说话的潜质。
1972年,横井庄一,终於被两名关岛的猎人发现了。长期的野人生活,居然没有令横井失去语言能力,经过心理医生 82天的治疗,回国後,横井庄一积极地面对陌生的现代社会生活,并在那一年,和名叫美保子的女人结了婚,他终於适应了现代社会的生活,1997年,82岁的横井庄一去世。
1944年7月,美军攻占日军太平洋战略要地塞班岛后马上移师关岛,当地日军不敌美军炮火溃败逃散,当时身为下士的横井与同伴失散后逃到丛林深处,挖了一个洞穴为家,吃老鼠、青蛙、蛇和野果维生;横井虽曾拾到日本已投降的空投宣传单,但以为只是美军的宣传伎俩,不予理睬。结果在岛上坚守了27年。后来他被发现并送回国。27年的沧海桑田,日本的社会发达程度早已今非昔比,很多人以为横井很难适应文明生活,但他却奇迹般地在短短81天里,便完全恢复和适应现代人类生活,更在当年结婚,还选择到自己的“野人”生活地关岛度蜜月。两年后的一九七四年,他还雄心勃勃地竞逐参议院席位。虽然最终落败,但可见这位被称为“昭和最后的老兵”,其智力并没有因27年的与世隔绝而受到太大影响。(横井庄一 百度百科)
据媒体报道,1997年,82岁的横井庄一去世。
横井庄一,在原始森林中与世人隔绝的环境中生活了28年,为啥很快就会回归正常的生活?
2.“狼孩”与“野人”,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差异”?“狼孩”与二战“野人”的事例,给了我们这样的启迪:人的智力形成,早期的教育是最重要的,大部分的智力,都是在早期的教育开发中形成,这是一个飞速发展期。成人后的智力发展,不过是在早期的智力基础上“小修小补”,锦上添花而已。我们不能错过早期的教育开发,否则将永远不能挽回。
而日本士兵虽然与世隔绝了20年,但是他0~6岁的敏感期都是在人类社会度过的,心智均已定型,所以短暂恢复后就可以回归人类正常的生活。
为什么卡玛拉只与狼群生活了8年时间,救出后接受了9年的教育,心理状态才仅仅达到4岁儿童的发展水平,而横井庄一过了28年的野人生活之后回到人类社会仅仅28天就恢复了正常人的心理水平呢?
横井庄一,尽管生活环境与动物没有两样,几乎没有与任何人类接触的机会,但是获救后,他只用了82天,就完全恢复了原来的潜质。
原因在哪里?因为,横井庄一在成年之前,没有错过受教育的那些“关键期”,幼年时接受了正常的儿童教育,当再次回到人间后很快又恢复了人类的正常生活。除了对社会的了解落后之外,其智力并没有明显的改变。
虽然横井庄一的野人生活比“狼孩”多20年,但对他的教育和训练比“狼孩”容易得多,其原因是他没有错过受教育的“黄金期”。因而他具有正常的智力,也有相应的生活经验。重返人类社会以后,他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学习,而是回忆以往的经验,因而要容易得多。
所以,“野人”横井庄一与“狼孩”是不一样。
现在,我们回答“野人”横井庄一,虽然在原始森林中与世人隔绝的环境中生活了28年,为啥很快就会回归正常的生活这个问题。
这就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人类社会环境对婴幼儿身心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遗传因素,绝不是决定孩子能否成才的决定性的因素。
1935年,奥地利生态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洛伦兹发现,小鹅孵出后的一两天内,愿意追逐它第一次见到的活动的物体。如果见到的是母鹅就追母鹅,见到的是人就追人,而且这个习惯会长期保持下去。若在小鹅孵出的一两天内将其与母鹅或人隔开,那么再过一两天,无论母鹅或人与小鹅怎么接触,小鹅也不会追逐母鹅或人了。经过多次实验,洛伦兹把小鹅这种无须强化的,在一定时期内容形成的反应叫“印刻现象”。
所以,中国有句 “三岁看老、七岁看大”的谚语,实在是很科学的。据报道,我国“猪孩”王显凤从小被继父遗弃在猪圈中吃猪奶长大。她学会了在猪槽中抢食、啃草根树皮、扒土、蹭痒。一向到8岁才被人发现,,救出来后,发现她不会说话、穿衣、吃饭,跟猪的习性一样,专业人员运用各种方法对她教育、训练了3年,她仍然只有68的低智商。
可见,人生的婴儿一旦脱离了人类社会,进入到了收养他的野兽的社会中。天天和收养他的野兽共同生活时,婴儿在“所处的生存环境条件下和在所过的生活方式”中,在“母兽天天耳濡目染”的影响下,婴儿便对收养他的野兽的生活方式及所处的生活环境条件和野兽的行为特征,逐渐地产生了“感觉”。
母狼能把人培养成狼,秘诀就在于“知行合一”,相比之与母狼,我们今天的很多教育工作者,就未必懂得如何行知合一!
“狼孩”、“猪孩”都是从8岁被人发现、解救,再由专业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施以专业的救治、矫正。但是,再好的教育条件,也没能使她们恢复“人性”,她们落下了“弱智”的终身残疾,原因就是错过了学习的“关键期”。
所以,做为一个称职的父母,尤其是母亲,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就就应认识关键期,不错过孩子成长的每个关键期。把握住了“关键期”,教孩子就会事半功倍,错失了“关键期”去教孩子,就会事倍功半。
狼孩带给我们的教育启发在于,家庭教育与学校必须思考三个要素:遗传、环境、方式。
“狼孩”的事实,证明了人类的知识和才能并非天赋的、生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其次,“狼孩”的事例说明了儿童时期在人类身心发育上的重要性、同时说明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证明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更重要的,还说明教育孩子就是一个“时期”。
做父母的,要不错过孩子教育的“黄金期”,以后,才能善于教育;
当学生的,要不错过自己学习的“黄金期”,以后,才能发奋学习。
如果把孩子教育的“黄金期”比如“水泥”的话,那么,7岁之前称为孩子的 “湿水泥”时期,这就是孩子成长的黄金期。
这个时候孩子,就像“湿水泥”一样,拥有很强的可塑性,充满无限可能。
可是,一旦过了这个时期,“水泥”慢慢凝固,孩子的性格与能力开始固定下来,再想有大的改变就难了。
因此,抓住儿童3-7岁前的教育黄金期,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下面,我们就接着看,在家庭教育中, 母亲教育孩子,如何要利用“水泥期”,塑造孩子的好性格,培养孩子的高情商?
第三节 母亲教育孩子:要利用“水泥期”,塑造孩子的好性格,培养孩子的高情商塑造孩子的好性格,培养孩子的高情商父母不要急,抓住两大“水泥期”很关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说“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这是什么意思?
表面上的意思:过了这个村庄,就很难碰到这么好的店,暗含的意思:如果错过这个机会,就很难再碰到了,也就说,要珍惜眼前机会,机会难得,机不可失。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教育孩子要顺应天时。
教育孩子就是一个“时”,此一时,彼一时;此一时,非彼一时;时来运转,时过境迁;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时来铁似金,运去金成铁。
抓住双黄金时期,孩子成长事半功倍,过期作废,请抓紧孩子成长的十年黄金期。
我们的母亲们说法知道?人的成长就像盖楼,楼稳不稳,能盖多高,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根基打的好不好。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要打牢的根基便是抓住成长的“黄金年龄”和“黄金季节”,只有在这两个黄金时期构建起良好的成长基础,才能茁壮地成长。
下面,我们通过“水泥的凝固期”,来说明这个问题。
一、水泥的凝固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3天,为初期凝固,在你压光很好的情况下,这3天是不需要人工保养的。这个阶段关键是水分把握的问题。
第二阶段:是3到18天为中期凝固,这个阶段是要经常浇水通过保湿来保养的,在水泥地面上铺上一层湿透的草帘子为最好,使地面一直保持在潮湿的状态中,以利于水泥的凝固。
第三阶段:也就是19到28天,为定型阶段,实际上从第十八天开始,混凝土基本上就定型了,没有改变的余地。
下面,就是教育者父母不可不知的3-12岁的孩子在“水泥期”的时候,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二、3-7岁的孩子是“水泥的潮湿期”:是教育孩子的黄金期所谓:“3岁看大,7岁看老。”对于处于“潮湿的水泥期”的儿童来说,父母和外界的环境对其的影响十分重要。、
此时对儿童进行方向性的指导帮助是必须的,父母想把儿童打造成什么样子,就会变成什么样子。3岁以后,儿童的性格言行预示着其成年后的个性。
3-7岁是儿童情商教育的黄金期,教育界通常被情商界喻为“潮湿的水泥期”,这是孩子性格形塑最重要的阶段,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
“水泥期的潮湿”,恰如其指出了3-7岁儿童这一性格塑性的关键期,就像水泥一样,这个时期具有良好的可塑性,但一旦经过这个时期,就基本成型了,要想改变就很难了,可见这一时期对于孩子好性格的养成是多么的重要。
“水泥期的潮湿”,这也是孩子性格塑造最关键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80%~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逐渐形成。
由此可见,孩子在“水泥的潮湿期”的时候,是崇拜父母的,说的就很喜欢。
不过,3-7岁儿童的父母都知道:脾气坏,遇到不高兴的事情就会哭闹、骂人、摔东西、撒泼打滚、甚至会打人、踢人,讲道理根本没有效果。
一位母亲向我诉说她的烦恼:“她6岁多的闺女,不高兴、不满意,就发脾气,动不动就会赖在地上打滚,有时还张牙舞爪、又哭又闹,对于闺女的这种行为,哄劝、吼叫、打骂等方法,都用过,现在,基本上没有效果。”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对于教育孩子的无奈——
“每天早上都是鸡飞狗跳的,起床叫半天,而后的一系列动作都是说一嘴动一下,不说不做,每次都在迟到的边缘。不吵她怕她没改变,吵得凶了又自责自己会对她造成心理阴影。这个度太难掌握,她一脸委屈,我怒火中烧,太难太纠结了。怎么好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这是因为,父母“威严镇压”的方法,是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反而会让他心中滋生不满,逐渐产生叛逆心理;而一味顺从,会给孩子造成一种心理暗示——只要发脾气、胡闹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以后他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这种手段达到目的。
这是儿童早期教育没有规矩教育导致的。
我们在公共场合,有时候会看到可帮助盲人去学校、商店、洗衣店、街心花园、公共汽车站等服务。
事实上,导盲犬是经过严格训练的狗,是工作犬的一种。经过训练后的导盲犬它们习惯于颈圈、导盲牵引带和其他配件的约束,懂得很多口令,可以带领盲人安全地走路,当遇到障碍和需要拐弯时,会引导主人停下以免发生危险。导盲犬具有自然平和的心态,会适时站立、拒食、帮助盲人乘车、传递物品,对路人的干扰不予理睬,同时也不会对他们进行攻击。
就是紧紧抓住导盲犬宝宝在出生45-60天这个关键的黄金期。
为啥是导盲犬比有些人更懂规矩,在公共场合乖乖坐地严守规矩不吵闹。
我们从导盲犬为啥能为盲人服务?
我们知道,导盲犬宝宝在出生45-60天以后将被送到寄养家庭生活,使幼犬在适应家庭生活、社会环境的同时学会如何与人相处的规矩教育。
比如,定点大小便、到餐厅及搭乘交通工具时需安静趴在座位下等,并学习适应各种环境,特别是学会熟悉人的生活 环境。直到一岁至一岁半左右,犬的性格已经稳定,接受、反应能力最佳,就会被接回到训练中心,由训练师接手开始导盲犬工作上的训练。
就这样,导盲犬的淘汰率60%~70%左右。
导盲犬是经过严格训练的狗,是工作犬的一种。经过训练后的导盲犬可帮助盲人去学校、商店、洗衣店、街心花园等。它们习惯于颈圈、导盲牵引带和其他配件的约束,懂得很多口令,可以带领盲人安全地走路,当遇到障碍和需要拐弯时,会引导主人停下以免发生危险。
导盲犬面对大千世界,会适时站立、拒食、帮助盲人乘车、传递物品,对路人的干扰不予理睬,同时也不会对他们进行攻击。
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也是通过“规矩”修正孩子早期的行为准则。
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教育孩子,规矩教育要趁早。
立规矩这件事儿,孩子年龄越小越好。
人之初,始规矩。
心有规,定行为。
定行为,养习惯。
养习惯,成性格。
成性格,知命运!
知命运!靠早教!
一句话,一个人,只有以良好的规矩意识去规范自身行为,才能成功!不过,这些都是靠后天正确的早期教育完成的。
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思想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结果。
其实,这些也都是靠后天的正确早期教育完成的。
所以,孩子在“水泥的潮湿期”,就教育孩子的黄金期。
下面,我们接着看7-12岁孩子“水泥的凝固期”,应该如何教育孩子?
三、7-12岁的孩子是“水泥的凝固期”:是教育孩子的白银期7-12岁是儿童情商教育关键白银期,通常被情商界喻为“正在凝固的水泥”的成型期。
这个年龄之所以被称为“正凝固的水泥期”,是因为此时孩子的性格还没有完全形成,只是,教育者对于孩子的改变的空间相对“水泥的潮湿期”较小。
“水泥的凝固期”的孩子,其85%~90%的性格都已经形成,各种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也正在形成。
在孩子性格形成的过程中,有两个时期非常重要,这两个时期是孩子心智发育的重要阶段。
四、13-18岁的孩子是“水泥的定型期”:是教育孩子的无奈期
这个年龄之所以被称为“水泥的定型期”,是因为此时孩子的性格已经基本上形成,教育者对于孩子可改变的空间非常困难,基本上难以改变。
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由此可见,孩子情商的性格教育是“等不得”,不管教育者喜不喜欢,愿不愿意,孩子的个性特质每天都在“凝固”,孩子的个性每天都在“固化、定型”!。
如果,等孩子“固化定型”了,那么,教育者在教育孩子也就来不及了!
由此可见,孩子在“水泥的凝固期”的时候,父母说的就是废(话)铁,就是垃圾。
三、“水泥的凝固周期”带给我们启示:教育孩子的“时”是非常重要的由此可见孩子的性格塑造最主要的是在3~6岁,性格形成期是在7~12岁。因此,管教孩子得趁早,不然等孩子的性格已经像水泥一样“凝固定型”了,那时候想挽救也来不及了。
事实上,所有的孩子在出生的那一刻起,基本上都是一样的。
至于未来孩子会长成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成就,那都要靠父母的教育来决定,孩子的很多习惯都是从小就养成的,并且这些习惯都是很难改的,所以说父母小时候怎么教育的孩子,将来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水泥的凝固周期”带给我们很大的思考与启示,这个周期就如同我们孩子的一生。
3天的初期凝固,就像我们的孩子在幼儿园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玩耍时间,只要我们的父母控制好“水分”,不让孩子过多的吃糖类食品,不养成坏习惯,孩子是能够健康成长的,这个阶段关于知识的教育不是需要很多的。
3到18天的凝固期,可以,用它来形容我们的孩子在学校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
孩子从上小学、初中生、高中到大学毕业,在学校中接受了无数的教育,这个阶段就像我们老师是要及时的给“在凝固的水泥期”的“进行保湿”——“学生传授知识”,同时,我们的老师还要给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信仰志向、兴趣培养”等方面的引导与指导。
当然,18年以后的,我们的学生可以进入社会,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所以,无论是孩子在“水泥的潮湿期”,还是孩子“在凝固的水泥期”,教育孩子的“时”是非常重要的。
抓住这两个黄金时期,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将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才会有“年少成长好,终身都受益”的说法。所以,妈妈们千万不要错过孩子成长的双黄金时期,要及时、充足地为他们补充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经过一个完美的黄金成长,你会惊喜地发现:家里的“小苗苗”已经变成一棵茁壮的小树啦!
母亲教育孩子:要知道教育孩子就是一个“时”,就是如何“把握孩子成长关键期”,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黄金期”的问题。
人的成长发育是有季节的,错过了季节,再去弥补,就再也难以达到相应的效果。
这一点跟种庄稼是一个道理。所以种田非常重视农时,二十四个节气,一个节气半个月,一般不能超过一个节气,误了农时就会“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我们教育孩子同样要把握“农时”。母亲误了孩子的童年,就等于误了孩子一生啊!
《礼记学记》讲“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此语出自《学记》,原文是:“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意思是:适当的学习时期过了才去学,虽然努力苦学,也难有成就。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具有不均衡性,其中存在着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发展学生相应的能力效果最佳;过了关键期,即使勤奋下苦功,就是学得很勤奋很辛苦,效果也不会好;强调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把握时机。
学习是讲时效的,错过了最佳时节,事倍而功半。
那么作为母亲,我们既已知道“时”的重要性,就不该再让自己的学生错过它,不要让自己的经验在他们的身上重现。帮助每个学生在最适合学习的年龄奠定扎实的基础,使他们将来在回首往事时不用捶胸顿足,悔不当初,这是每个母亲义不容辞的责任。
下面,我们接着在看一看母亲教育孩子,要知道教育孩子的“有效期”!(第九章 母亲教子:是否知道孩子的教育也有“有效期”?(中) )
第九章 母亲教子:是否知道孩子的教育也有“有效期”?(下)- 随机文章
标签 阿玛拉王国训练师位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