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目前兄弟们对“文明4黑衣大食攻略”大概比较看重,小伙伴们都想要了解一些“文明4黑衣大食攻略”的相关文章。那么小编同时在网络上网罗了一些对于“文明4黑衣大食攻略””的相关内容,希望兄弟们能喜欢,同学们快快来学习一下吧!中国的古籍中有很多关于巴格达的记载,如《四夷路程》中的缚达城,《诸蕃志》中的白达,《西使记》中的报达,《元史》中的八哈塔,《西北地附录》中的八吉打,《元秘史》中的巴黑塔等等。由此可见,当时巴格达的知名度是何等之高。
从巴比伦到巴格达,穿越了几千年的目光眺望伊拉克,地球上恐怕没有一个地方像两河流域那样屡遭战争的蹂躏。
往前的不说,就说新巴比伦灭亡后,它又经历了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伊利汗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西方不列颠帝国的多次易手,最终成为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独立国家。沧海桑田间,两河流域土地上有着千年文明的断层,无数城市的废墟,还有古代失落的天堂。
现在,沙漠和战争仍是这里最鲜明的主题,海湾战争时点燃的油井仍在熊熊燃烧,冒出滚滚黑烟;当年被贫铀弹炸毁的坦克仍然默默躺在沙漠上,变成了一堆废铜烂铁,却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致命的污染。
巴格达城曾经的辉煌这里有底格里斯河,把我们同遥远的中国联系起来。
——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哈里发曼苏尔
主的恩典的恩典百分之九十在商业的交易中。
——先知穆罕默德
1
中世纪兴起的阿拉伯帝国是一个强盛的商业帝国。阿拉伯商人的足迹遍布亚、非、欧三大洲,并顺着陆上的丝绸之路和海上的瓷器之路从西方到达了中国。
阿拉伯阿巴斯王朝的第二任哈里发曼苏尔调集10万工匠,用四年时间和1800万金币,于公元766年在底格里斯河的西岸建起了新首都巴格达。
在波斯语中,“巴格达”的名称来自中国商人,是“天子恩赐”的意思,所谓“天子”是指中国的皇帝。因为巴格达城镇最初起源于底格里斯河畔的一个商埠。底格里斯河下游是阿拉伯河,通向阿拉伯海湾(今称波斯湾)以及阿拉伯海和印度洋。来自中国广州、泉州和扬州的商人,在波斯湾进入阿拉伯——底格里斯河,到达商埠巴格达。此地乃是来自中国和东方货物以及运往中国之货物的集散地。中国商品由巴格达转运的黎凡特地区而后渡过地中海进入欧洲。
于是而有了巴格达——唐代称作白达、报达,这个中古商埠的往日辉煌。
2
来自中国的海上航道,唐代称作“广州通海夷道”。
根据《新唐书·地理志》记,隋唐时代中国东南沿海有一条通往东南亚、印度洋、波斯湾和红海连接大食阿拉伯诸国的海上航路,叫作“广州通海夷道”。
这条航线全长1.4万公里,商船从广州起航,向南至珠江口的屯门港,然后折向西南方,过海南岛东北角附近的七洲洋,经越南东南部海面,越过马来半岛湄公河口,再通过新加坡海峡到苏门答腊岛,向东南行驶往爪哇,西出马六甲海峡,横越印度洋抵达斯里兰卡和印度半岛的南端,再从印度西海洋至阿拉伯湾(波斯湾)的奥巴拉港和巴士拉港,沿着阿拉伯河北上,进入底格里斯河河航行而到达阿拉伯帝国的首都巴格达。
通过这条通道对外输出的中国商品主要为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四大宗;对内输入的主要是香料、花草等奇珍异宝。这条通路一直兴盛延续到宋元时期 。
这条航道,以广州为起点,而以巴格达为终点,越南海、印度洋、波斯湾,由此而后转道可达东非、北非和欧州,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3
阿拉伯帝国哈里发曼苏尔(754-775年)继位后,亲自勘察,选中了位于底格里斯河右岸的商埠巴格达,决定在这里建立新都。
经过4年施工营建,新都建成,命名为“马迪纳·萨拉姆”,即“和平之城”,作为阿拉伯帝国首都。据说有许多中国工匠也参与了建造。新城为圆形,故有“团城”之称。城分外城、内城和皇城3层,有3道城墙。以皇城为圆心,城墙构成3个同心圆。城墙各有等距离的4道城门,4条大街从中心区伸向城门,形似车轮辐条。皇城内有皇宫、官邸、清真寺、图书馆、花园等。
773年,曼苏尔在城郊建一座宫殿“永恒宫”(Qasr Khuld),并在河东岸为皇太子建营垒、府邸和清真寺,河东西两岸用浮桥连接,互为掎角之势。
8世纪中期-9世纪,在哈里发哈伦·拉希德和马蒙执政时,扩建巴格达城,广建清真寺、宗教学校、图书馆、天文台、客栈、驿馆、市场、浴室及市政交通设施,使该城进入全盛时期,成为阿拉伯帝国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和宗教中心。经济繁荣,交通四通八达,商贾辐辏云集,市场店铺林立,并设有专卖中国丝绸、瓷器等商品的市场。学者荟萃,文化昌盛。
830年,哈里发马蒙在巴格达创建国家学术研究机构“智慧之宫”,聚集不同民族及宗教信仰的著名学者,将希腊、波斯、印度等国的古典著作加以收藏、整理并翻译成阿拉伯文。
巴格达当时有30多所各类宗教学校,后来11世纪塞尔柱朝首相尼扎姆·穆勒克建立的尼采米亚大学和13世纪哈里发建立的穆斯坦绥里耶大学最为著名,曾培养出大批著名学者和官吏。同开罗、科尔多瓦并称为伊斯兰世界三大文化名城。
巴格达成为阿拉伯帝国首都后,来自不同国度、不同信仰的人们纷纷前往巴格达,人口据说达到100万,使巴格达成为当时可与唐朝长安齐名的国际大都市。
公元10世纪,巴格达成为西方世界中心。阿拉伯古典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中所描绘的那富丽堂皇的宫廷府邸、美丽如画的城廓庭园、奇妙惊险的幻境,及浓郁的风土人情,让巴格达有天堂之称。
另外,巴格达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穆斯坦希里亚大学。城市还有几十个军事、自然、历史等类型的博物馆,堪称中东格达城市之最。
对比欧洲,巴黎当时仅有5000人口,罗马的人口也只有3万。欧洲当时最大的都市是西班牙的科尔多瓦,人口10万。
今天的人们,还可以从时人的赞叹声中,体会到巴格达的尊荣:“巴格达,世界的中心,地球的中央,独一无二。它的规模最庞大,它的建筑最庄严,它的河流最充盈,它的空气最纯净。看呀,它就在那里,这是个伟大神奇的城市,这里的人们来自世界各地,你会见到各式各样的人”。
4
巴格达不但是阿拉伯帝国的政治中心,同时也是帝国的经济中心。
据阿拉伯人的资料记载:巴格达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城里有专卖中国货的市场,以满足人们对于中国商品的狂热追求——中国的丝织品乃是当时上层阶级的优雅时髦的穿着;市场里有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有从中亚突厥人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和织造品;有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和毛皮;有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和金粉。
帝国的各省区用驼队或船舶把本省的物产运到首都:从埃及运来大米、小麦和夏布,从叙利亚运来玻璃、五金和干果,从阿拉伯半岛运来锦缎、红宝石和武器,从波斯运来丝绸、香水和蔬菜。
5
1258年和1401年,巴格达被蒙古旭烈兀和帖木儿军攻克,此后经历了数次洗劫。
大量建筑古迹文物遭到焚烧和摧毁,巴格达智慧宫所收藏的经典被焚烧或投入河中,据说灰烬将河水染黑。
巴格达1534年和1558年分别被土耳其人和波斯人占领。
在1638年后巴格达长期被突厥奥斯曼帝国统治。
1917年被英国殖民军占领。
定都;1921年,伊拉克宣布独立,定都巴格达,20世纪末,已发展为现代化的城市,是全国政治、经济、商业、交通和文化的中心。市区现代化建筑和古老建筑遗风共存,交相衬托。据史载,巴格达曾建有560多座清真寺,到2006年共有清真寺100多座,著名的有卡兹米耶清真大寺、伊玛目·阿德哈姆清真寺、阿卜杜勒·卡迪尔·吉拉尼清真寺等。城内有多所大学(包括宗教大学),其中著名的有古老的穆斯坦绥里耶学院跟阿拔斯宫、伊拉克博物馆、伊斯兰博物馆、国家图书馆等古迹。在统一公园屹立着阿拉伯历史名人大型石像,在萨阿敦大街和艾布·努瓦斯大街各矗立着取材于《一千零一夜》故事人物的大型铜塑像。闹市区有一座构思奇巧的无名英雄纪念碑。巴格达新添了许多现代化建筑,著名的有国王费萨尔一世陵墓、白宫(政府宾馆)、共和宫、国际会议中心大厦、巴比伦饭店等。
历史文化;在巴格达南90公里处的巴比伦古城遗址,可以了解公元前3000多年强大的巴比伦帝国的风采。它创立了世界第一部法典,筑造了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以及传说中让上帝感到又惊又怒的巴别通天塔;它还首先把一天分为12个时辰,实行7日一周制,创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并率先使用陶盘作餐具。
战争作为人类社会的极端手段,对于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历来缺乏应有的尊重。自1991年的海湾战争以来,美英等国的轰炸殃及了许许多多的伊拉克古迹,巴格达城外的泰西封拱门就是一例,这一世界级的文明遗址惨遭毁容,已经岌岌可危。更严重的是,在海湾战争后,偷盗失去保护的文物成了制裁状况下的生财之道,各省的博物馆都遭洗劫,为躲避轰炸而存放在那里的珍贵文物和史料被席卷一空。如今,在国际文物走私市场,可以看到难以计数的伊拉克文物在兜售。由此可见,长期战乱不仅毁了伊拉克的国计民生,也毁了大量人类文明的无价之宝。
民俗文化;
早在4000多年前,巴格达便建立了苏美人的城邦。公元前18世纪,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巴比伦王国登上历史舞台。在长达数世纪中,它不仅是阿拉伯帝国的首都,伊斯兰教的著名城市,也是西亚与中东地区经济、贸易、文化、交通的中心。巴格达作为阿拉伯帝国的都城,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公元786年到833年,是巴格达的繁盛时期。当时城市中大兴土木,一幢幢富有阿拉伯风采的建筑相继出现,市区由河西向着河东发展,成为当时中东广大地区最重要的文化与贸易中心,同中国唐朝的京城长安、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一起被誉为当时世界的三大名城。
公元10世纪,巴格达成为世界智力中心。阿拉伯古典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中所描绘的那富丽堂皇的宫廷府邸、美丽如画的城廓庭园、奇妙惊险的幻境,及浓郁的风土人情,让巴格达有《一千零一夜》的故乡之称。
另外,巴格达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穆斯坦希里亚大学。城市还有几十个军事、自然、历史等类型的博物馆,堪称中东格达城市之最。
转至;【何新史地杂记】
信徒宫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市中心有座六层高的“信徒宫”,这是当年萨达姆在担任总统期间的办公与生活地点之一。2003年,美军对巴格达内萨达姆可能藏身的地点进行了猛烈轰炸,很多建筑被炸成废墟。
根据美军方纪录,战争爆发当晚,美空军就向这个“信徒宫”主体建筑投放了两枚绰号“地堡终结者”的900公斤重大炸弹。在随后四天中,至少还有另外六枚类似的大家伙落在“信徒宫”上面。给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信徒宫”造成了严重伤害,炸弹留下的痕迹清晰可见。不过,“信徒宫”下面专门为萨达姆建造的掩体却完整保存下来,并在逐渐成为巴格达市中心“绿色区域”内居民的一个“非正式旅游景点”。
战争爆发后,“信徒宫”多次遭到洗劫,先是大小盗贼趁着美军入城后的混乱,大肆偷盗里面收藏的物品。接着,驻扎在绿区内的美军也频繁进入信徒宫拆卸可用于自己营地装修的建筑材料。即便如此,人们依然能从信徒宫废墟中发现某些值得收藏的“小纪念品”。比如,大厅内悬挂的水晶彩灯残骸。虽然地面建筑一片狼藉,但信徒宫下面的地堡却几乎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地堡内没有照明设备,加上美军工程人员一直没搞清楚地堡自来水系统构造,结果造成一些房间内积水严重。据悉,地堡中的萨达姆的卧室面积不算大,同其他房间相比,也只是墙纸有所不同而已。战争爆发前,萨达姆曾在这个地堡中主持过高级官员会议。
巴别通天塔5000年前巴格达的所在地是一马平川,那里曾屹立着一座无比壮观的巨塔——“巴别通天塔”。人们并不知道“巴别”塔最初从何而来,只知道早在远古时代,它就走进了犹太人的《圣经·旧约》之中。
在希伯来语中,“巴别”是“变乱”的意思,于是这座塔就称作“巴别塔”。也有人将“变乱”一词解释为“巴比伦”,称那座城叫“巴比伦城”,称那座塔叫“巴比伦塔”。而在巴比伦语中,“巴别”或“巴比伦”都是“神之门”的意思。同一词汇在两种语言里竟会意思截然相反,着实令人费解。
其实这是有缘由的。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灭掉犹太国,拆毁犹太人的圣城耶路撒冷,烧掉神庙,将国王连同近万名臣民掳掠到巴比伦,只留下少数最穷的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巴比伦之囚”。
这座塔的规模十分宏大。公元前460年,即塔建成150年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游览巴比伦城时,对这座已经受损的塔仍是青睐有加。根据他的记载,通天塔建在许多层巨大的高台上,这些高台共有8层,愈高愈小,最上面的高台上建有马尔杜克神庙。墙的外沿建有螺旋形的阶梯,可以绕塔而上,直达塔顶;塔梯的中腰设有座位,可供歇息。塔基每边长大约90米,塔高约90米。据19世纪末期的考古学家科尔德维实际的测量和推算,塔基边长约96米,塔和庙的总高度也是约96米,两者相差无几。“巴别”塔是当时巴比伦国内最高的建筑,在国内的任何地方都能看到它,人们称它“通天塔”。也有人称它是天上诸神前往凡间住所途中的踏脚处,是天路的“驿站”或“旅店”。
- 随机文章
标签 文明4黑衣大食攻略